年6月区发改委、财*局联合出台了《洪泽区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洪发改发[]48号文),为更好地理解执行《细则》,现就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出台背景
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部印发了《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年省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年6月淮安市出台了《淮安市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
工作举措
落实管护责任制度
1.落实*府主导责任
全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
2.压实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
各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各自领域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制度、标准和规范,并加强培训和监督管理。
3.发挥村级组织管护监督作用
村级组织对所属公共基础设施及产权归村级组织所有的村内公共基础设施承担管护责任。
4.强化运营企业管护责任
企业应落实普遍服务要求,全面加强对行业范围内所属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
5.广泛调动村民主动参与
引导农民群众做好房前屋后的保洁,参与村内道路、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和公共绿地等方面的管护。
建立分类管护机制
1.完善非经营性设施管护机制
完善非经营性设施*府或村级组织管护机制,没有收益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按照权属关系,由镇(街道)或村(居)负责管护。
2.健全准经营性设施管护机制
运营企业、镇(街道)或村(居)按照权属关系管护经营收益不足以弥补建设和运营成本的准经营性设施,*府和经济实力强的村根据实际情况对运营企业予以合理补偿。
3.创新市场化管护机制
创新经营性设施市场化管护机制,出台相关支持*策,鼓励各类企业、专业机构从事运营管护。
4.推进一体化管护
梯次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支持有条件的镇(街道)通过统一管护方式,将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农村延伸。
完善相关管护配套制度
1.健全产权管理制度
健全产权管理制度和清晰明确台账,按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
2.建立同步落实制度
建立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同步落实制度,合理布局和建设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通盘考虑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落实管护责任。
3.建立市场化专业化管护制度
研究制定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企业有序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策措施。
优化多元的资金保障机制
1.建立*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财*预算支出制度,加快建立*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2.拓宽管护经费来源渠道
根据国家规定及时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的投入力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可将一定比例入市收益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3.完善使用者付费制度
正确处理好使用者合理付费与增加农民支出的关系,逐步完善农村准经营性、经营性基础设施收费制度。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领导小组,加强工作协调督导,创新管护体制机制。
2.强化监督考核
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绩效管理。
3.开展宣传引导
加强法律宣传和*策解读,提升广大农村群众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洪泽区辖区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原标题:《*策解读丨《洪泽区关于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