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淮安*子
淮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地地道道的的历史名城,古建筑群较多,在淮安市淮安区有这么一个地方,叫龙窝巷。随着年代的悠久,已不再繁华若市,渐渐被人们遗忘了,走进古巷,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不足两米宽,夹在两旁古色古香的老屋中间,因为转角望不到尽头,烟雨萦绕下恍如梦境。鳞次栉比的老屋早已被风雨腐蚀褪下了明丽的色彩。
放眼巷内,悬挂在檐下的红灯笼很是显眼。微风习习,灯笼摇曳,人们的怀古之思也随之荡漾。在绘有龙形图案的墙壁映衬下,越发显得幽深、古典。走进古巷,一股浓郁的古巷之气迎面而来,不到几十米,便可看到一座直插云霄的高楼建筑——中华龙窝楼。提到龙窝楼,不得不提巷北的甘泉井!
传说,大圣堂有一位住持,名叫“口口道人”,带着一名独眼龙小道童。大圣堂隔壁住着一位私塾先生,他和“口口道人”是好朋友,两人常在一起下棋。一天,道人外出有事,先生到大圣堂,见小道童伏案大哭,上前询问缘由。小道童说,想回家看望妈妈,无奈道人不准,私塾先生认为回家探母,乃人之常情,于是让小道童快去快回,如果“口口道人”知道了,一切责任由他担待。
小道童听后非常高兴,急忙下跪央求:“既然如此,请先生帮个忙,将后门封条揭开,我到后院甘泉井打桶水,洗洗脸就走。”二人一起来到后院,先生刚将封条揭下,小道童便一阵风似的跳下井不见了。
此时,正值道人回来,他口中念念有词,运起神功,搬来一块大青石,盖在甘泉井上,又画了一道符。原来小道童是当年水漫泗州的水母娘娘的儿子独眼龙。水母娘娘为了要报丈夫泾河老龙被魏征斩首之仇,挑起两桶五湖四海水,准备淹没人间。经过淮安西门时,肚子饿了,想找点东西吃,看见路旁有一家面店,便进店吃面。不料一碗面没吃完,肚子痛得满地打滚。面店老板娘忽地变了脸,原来是观音菩萨,吃的面条是镇妖铁链。观音将水母娘娘锁在西门外,化作一道大堤,以防洪泽湖堤决口。
独眼龙无依无靠,在甘泉井下暂居,寻找机会解救母亲。“口口道人”去井里汲水,发现了独眼龙,将他变作小道童,让他虔心修善,不要与民众作对,并用画着符的封条封住通往甘泉井的后门。后来,人们认为甘泉井就是龙的窝穴,这条巷子便取名为龙窝巷了。